欢迎来到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登录 注册

广州每年掏2亿支持新型研发机构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26

  25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省教育厅、省科技厅主办的“创新驱动南粤争先——广东政产学研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掀起一场科技创新思想碰撞的头脑风暴。广东正申报建立珠江三角洲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台以广州为主体,与珠三角其他七个城市共同形成“1+7”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基地。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在会上透露,此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集结全省70%以上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广州领衔自主创新示范区,破题政产学研创新发展显得更为迫切。

  记者观察发现,自本月初广州科技创新大会重磅发布“1+9”政策体系,广州正在从研发机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及环节破题政产学研创新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政府每年将安排不少于2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启动建设运营、持续建设发展和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果产业化奖励。

  南方日报记者 郑佳欣 曾妮 朱伟良

  焦点 1

  高校科研资源如何化为创新动力?

  鼓励科研院所按企业“订单”确定研究课题

  广州聚集了广东省2/3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5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31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95家。应该说,广州是华南科技研发资源最集中的城市。如何把丰富的高校科研资源化为区域科技创新的动力,是广州面临的重要课题。

  实际上,广州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人才转化为科技创新项目的成功案例并不少。广州数控原本是一个20来人的区属集体企业,由于孵化广州市一科研院所的数控系统科研成果,如今已经成长为全国机床数控系统的龙头企业;全国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达安基因原是中山大学的“校企”,另外一家广州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冠昊生物的副董事长、首席技术官徐国风曾任暨南大学教授。

  不过从整体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最终实现产业化的还是少数。有统计数据指出,我国每年至少有3万项科技成果问世,有7万项专利成果诞生。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有10%。而广州作为华南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镇,必须在破除“产学研脱节”的问题上率先探索。

  广州与62家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建立“校地协同创新联盟”,2014年共征集校地协同创新项目近300个,广州与62家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建立“校地协同创新联盟”,2014年共征集校地协同创新项目近300个,覆盖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领域,在健康医疗、工业机器人、生物3D打印等重点行业领域组建11个协同创新联盟。其中尤其大力推进健康医疗协同创新,从2014年起,广州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投入1亿元支持健康医疗领域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记者还了解到,广州市科创委将着手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各区和广州地区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的创新指数排名。其中,高校的科研投入、科研成果转化率将是重要考核指标。

  广州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个科技成果的转化链条,离不开创造和提供科技成果的“供体”(研发机构)、接纳并物化科技成果的“受体”(物质生产企业),以及沟通供求双方关系的“媒体”等三大环节。因此,科技成果是否能转化,在于它必须动态地适应科技研发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接纳程度,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支持程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变化趋势。今后,广州市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按照企业“订单”来确定研究课题,开发课题研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成共同参股或相互持股的经济实体;突出产学研协同支撑作用,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示范和推广作用。

  焦点 2

  科技创新如何迈向产业化?

  新政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

  在研讨会上,广州佳都新太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佳都集团”)副总裁刘斌介绍其自主创新的经验。佳都的发展有两点核心:掌握核心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再吸收的模式获得。公司在2005年进入智能交通行业时还是零,只能跟新加坡合作,对方提供技术,我们提供市场,以市场换技术的方法其后逐渐掌握技术的窍门。”他透露,从2005年至2009年,该公司持续投入数千万元科研资金,直到2009年底才获得第一张地铁订单。

  加强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佳都集团堪称政产学研创新发展的广州样本。“检验科技创新的标准不是拿几个科学奖,而是市场客户的认可,科技创新最终的检验标准就是能形成产业化,能在市场上把国外竞争者PK下去才是硬道理。”在本月初的广州科技创新大会上,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介绍了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思路和体会。

  一般而言,科技类项目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成功率低,只有15%左右,投资风险相对较高。科技研发所需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很多企业选择向政府要补贴,而此时佳都集团把目标锁定在市场,募集资金高达20亿元。

  佳都还运用资本市场收购、兼并的模型,补足整个公司在技术板块的缺陷,快速扶持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发展。如研发初期,几个大股东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投入技术研发,再通过资本增发引进战略投资者,集资投入到科技产业中。

  “大量的科研成果被锁在实验室里,躺在论文纸上。科技创新忽略了市场,没有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活跃起来。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讲产学研结合,事实上,还是学研产、研学产结合,产业没有摆在第一位。”广州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说。在这种状况下,广州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方案应运而生。

  广州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除对公益性、前瞻性和重大研发项目采取前期资助外,其他项目突出成果导向,以研发后补助为主,结合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手段,形成多种资金投入方式,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只有企业知道市场在哪里,用户在哪里。”

  从2015年开始,在广州市的企业只要有研发经费投入,下年度就可以申请补助,按照企业上一年研发经费的多少给予总额为1%到5%不等的补助。企业投入越多,补助越多,且补助经费不设上限。补助经费采取奖励性后补助,一次性拨付。

  焦点 3

  新型研发机构如何“奇兵出击”?

  为启动期新型研发机构减租免租

  近年来,一批科技创新的“奇兵”——新型研发机构应运而生,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者之间开拓了一片新的空间,使产学研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广东政产学研创新发展研讨会现场,新型研发机构不时被人们提起。

  深圳的华大基因、光启团队,广州的中科院广州生科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被称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而在广州的天河、萝岗等地,有关物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崭露头角。

  冠昊科技园董事总经理张倩正在谋划利用北大冠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下称“北昊研究院”)搭建干细胞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应用转化的平台,引进全球优秀科技项目和人才到此平台进行产业化转化。北昊研究院成立已有一年,运行的5个项目(均未产出)都是通过企业、高校以及资本的合作推动。这些项目来自全球各地,也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参与,更有美国麻省理工、哈佛等著名学府专家的指导。北昊研究院实际是由企业运营的一家新型研发机构。由北京大学、广东知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资成立。

  张倩认为,新型研发机构首先是开放的平台,能够整合人才、技术、研发等环节,为高校科研和资本牵线。其次是产业组合能力,机构要具备整合能力,不只有专利,还要产融互动,撬动社会资本投放到科研项目上,实现科研、产业和资本的三方对接。

  如何让更多像北昊研究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广州生根落地?

  本月初召开的广州科技创新大会上,《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意见》正式出炉。其中提出,新型研发机构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活动的组织。新型研发机构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以有民办非企业、事业单位、企业三种形式,但最好以企业形式运作,关键是要将高校或者其他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市场当中去。

  按照该意见,广州市政府每年在市科学技术经费中原则上安排不少于2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启动建设运营、持续建设发展和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成果产业化进行奖励。

  更给力的是,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启动期内,市、区政府按协议分期无偿拨付启动资金,并根据协议约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目标完成情况拨付下一年度资金;新型研发机构所在地的区政府可以减租、免租等方式为新型研发机构办公和研发用房提供便利。(信息来源:南方网